17项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将陆续出炉
在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不断前行的进程中,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的声音显得尤为响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时,他透露了在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的动态。他提到,大会将发布三项重要的联盟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向规范化、标准化迈出坚实的步伐。此后,还将陆续出台17项联盟标准,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
按照工信部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一个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这个目标背后,是对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打造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的坚定决心。预期高端市场的产品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持续繁荣的有力证明。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但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的缺失,造成了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对此,《201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机器人行业的标准和认证规范的缺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缺乏统一的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指标,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门槛低也让一些企业忽视技术研发,过度依赖组装,导致大量低端产能的出现。
面对这一现状,行业内的自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宋晓刚强调,即将发布的联盟标准将助力整个行业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他表示,这些标准不仅涵盖了服务体系、产品标准,还包括零部件等各个方面。对于那些技术水平高、发展良好的企业来说,他们积极期望通过制定国家标准来不断提升行业规范和产品品质。而对于刚刚进入产业、尚未达到标准的企业来说,标准的出台无疑提高了行业门槛,一些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淘汰出局的危机。
深圳市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张启毅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与整个行业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他认为,行业标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完善整个机器人产业体系,还能帮助能力较弱的企业树立对标思维,在标准的框架下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
宋晓刚还提到,未来的行业标准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环保性,这需要配合一些强制性标准。在他眼中,一些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行业标准,也有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可能。这无疑为整个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