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神掌周星驰
一、个人情怀与启蒙之源
周星驰,这位华语影坛的巨星,曾在公开场合透露自己对于“如来神掌”的深厚情感。这股情感源于他的童年回忆——1964年的经典武侠电影《如来神掌》。在这部电影的影响下,周星驰的武侠梦开始萌芽。他甚至在童年时期尝试模仿电影中的如来神掌,自我修炼,成效显著,这也为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
二、电影中的经典呈现与演绎
在周星驰的经典之作《功夫》中,他巧妙地将“如来神掌”融入其中。影片中,阿星(周星驰饰)在经历一系列磨练后,以“如来神掌”击败火云邪神,其中的佛光普照、万佛朝宗等招式成为影片的高潮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火云邪神原本是《如来神掌》系列中的角色,但在《功夫》中,周星驰将其原本的武功转化为阿星的绝技,并赋予其独特的“蛤蟆功”作为反派招式,展示了其独特的创意和幽默感。
而在《西游》系列中,“如来神掌”同样有所呈现。《西游降魔篇》中,如来佛祖以巨型“如来神掌”镇压孙悟空的场景震撼人心。《西游伏妖篇》结尾,唐僧也使用了这一招式,强化了其象征意义——正义与力量的象征。甚至在《长江七号》中,周小狄也复刻了《功夫》中的“如来神掌”场景,似乎在暗示这是一个梦想与希望的符号。
三、历史渊源与创作致敬
“如来神掌”这一招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经典武侠电影。当时的漫画家崔成安在《艺语文》杂志绘制插画并连载,融合了《天佛掌》等武侠小说的元素。而在《天佛掌》中,“骨骼惊奇”的设定被《功夫》直接引用,成为阿星习得神功的关键。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致敬的细节。如在《逃学威龙》中的角色命名“曹达华”,以及在《喜剧之王》中的角色名“柳飘飘”,都指向了《如来神掌》的原作演员及角色,体现了周星驰的怀旧情怀。武术指导袁和平的父亲袁小田曾参与原版《如来神掌》的动作设计,而在《功夫》中,售卖秘籍的乞丐角色则是由袁和平的弟弟袁祥仁饰演,这也是对经典的一种传承和致敬。
四、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周星驰巧妙地结合港式武侠情怀与现代特效,如《功夫》中的掌印特效,被外媒评价为具有“奥斯卡级别的艺术价值”。而“如来神掌”这一招式不仅仅是一个武力的象征,更承载了角色成长、正义觉醒等深层隐喻。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角色的成长和转变,成为影片中的关键节点。这种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使得“如来神掌”成为华语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