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妈诱儿子喝农药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多起父母因家庭矛盾而诱骗子女服毒的极端案件。这些案件令人痛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家庭矛盾极端化风险及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广泛关注。以下结合近年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梳理此类案件的处理逻辑及法律适用。
一、典型案例及判决结果
阿英案(2016年)与周某案(2024年)均因家庭纠纷引发,当事人将子女作为情绪宣泄对象,展现出极端心理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两起案件中,阿英和周某均因家庭矛盾争吵后,故意诱骗子女饮用农药,所幸子女经抢救得以生还。法院对两起案件的判决结果均为认定当事人构成故意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值得一提的是,阿英案中,法院还依法撤销了其监护人资格,系泉州首例撤销母亲监护权案件。
二、司法认定核心要点
1. 犯罪性质:法院将诱骗子女服毒行为定性为故意罪。这是因为当事人明知农药的致命性,仍通过哄骗、隐瞒手段促使子女饮用,属于间接故意。部分案件中,当事人甚至明确表达了“带子女一起死”的主观意图。
2. 量刑考量: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的共性因素主要包括犯罪未遂(子女经抢救生还)以及家庭矛盾激化引发,存在一定社会情境因素。
3. 监护权处置:监护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时,法院可依申请撤销监护权。如阿英案中,父亲通过诉讼剥夺了母亲的监护资格。
三、社会警示意义
1. 家庭矛盾极端化风险:两起案件均因家庭纠纷引发,凸显了极端心理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家庭矛盾的激化往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导致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我们需要关注家庭矛盾的化解,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
2. 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监护权撤销制度为受侵害的儿童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但往往需要家属或相关机构主动申请。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意识不足,一些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可能无法及时获得法律救助。我们需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司法实践中对父母侵害子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即使未造成死亡结果,仍以故意罪定罪并从重处罚。监护人资格撤销则作为附加措施,阻断加害者继续危害的可能。这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坚决保护和对家庭暴力的严厉打击。
通过这些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家庭矛盾极端化风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