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大举进入中国制造
在中国的南部珠海市,有一座格力空调的注塑厂房,这里呈现出一幅科技与生产完美融合的景象。塑料原材料在这里经过精密的自动化操作,被塑造成一个个成型的空调零部件。机械手臂灵活地将成品放置在传送带上,搬运机器人在厂房内精准地穿梭运送货物,而员工则站在生产线的终端,主要负责打包成品的部件。
这座厂房的变革,是格力空调生产流程自动化改造的一部分。通过对机器人的运用和自动化改造,该厂已经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成海良厂长表示,人员从最初的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
不仅如此,这家空调生产企业在其他厂房也逐步引入了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该公司雄心勃勃地提出,在2015年前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销售,这个数字是2012年的近三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机器人换人的趋势更为明显。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66%的企业已经开展了“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改变,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的工厂招不满工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制造业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很多企业将“机器换人”视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出路。在已经实施“机器换人”的东莞企业中,有一半企业表示节省了10%以上的生产人员,20%的企业甚至节省了30%的生产人员。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认为,使用机器人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品质,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她也希望通过使用机器人提高员工的人均产值,随之提高员工的收入待遇。在她看来,引入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而是基于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定位的需要。
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普及使用工业机器人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昂的投资成本。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由外国厂商生产,价格居高不下。吴新宇研究员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运用尚处初级阶段,未来新的工业革命可能会由工业机器人掀起,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吴新宇指出,目前世界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每万名雇员55台,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每万人21台。中国仍是世界上工业自动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但这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