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需掌握“龟裂、失魂落魄、震耳欲聋、攥”等词汇的含义,并积累描写母亲形象的生动词句。通过默读、批注等方式,深入分析文中场景与细节描写的作用,提高文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精准概括“讨书”“要钱买书”等核心事件,理解文章的主线。
2. 结合自身实际,深入体会反复修辞(如“我的母亲”“立刻”)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母亲形象,理解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 通过迁移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表达类似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深入分析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如通过“弯曲的脊背”“龟裂的手”等细节,深刻体会“慈母情深”的主题。
二、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母亲在贫困中支持“我”读书的深层情感,并尝试运用写作技巧迁移写作“鼻子一酸”的感人经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情
1. 通过播放歌曲《妈妈的牵挂》片段或诵读《游子吟》,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母爱主题。
2. 提问互动:“你如何理解‘慈母情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 预习检查:轮读课文,纠正字音,如“龟裂”的正确读音。理解并积累词汇,如“失魂落魄”。
2. 概括内容:简洁明了地概括课文主要事件,小组讨论并分享初读后对母亲的印象。
三、精读品析,聚焦细节
1. 环境描写:找出描述母亲工作环境的语句,感受其艰辛。对比讨论恶劣环境与母亲“塞钱”动作的冲突,凸显母爱的伟大。
2. 人物描写:细致分析母亲的外貌、动作等细节描写,如“褐色的脊背弯曲”“指尖龟裂”,感受母亲的辛劳与无私。分角色朗读,体会母亲对“我”的支持与期望。
3.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讨论其如何强化情感。深入“母亲塞给‘我’的不仅仅是钱,还有什么?”领会母爱的深层含义。
四、拓展迁移,读写结合
1. 联系生活:分享与母亲的感人瞬间,模仿文中细节描写进行口头描述,激发情感共鸣。
2. 写作任务:以“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为题,运用环境或动作描写完成一段写作。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积累:抄写并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批注其表达效果。
2. 拓展写作:完善课堂未完成的写作片段,要求运用环境或动作描写。
3. 情感表达:为母亲制作感恩卡,摘抄文中打动人心的句子,并附上自己的心里话。
六、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环境: 嘈杂 → 艰辛 母爱无私 坚定与慈爱 伟大深情母爱形象:弯曲的脊背 → 辛劳 → 爱如山深如海母爱动作:慈爱的眼神 → 支持读书 → 母爱如水润无声母爱语言:温暖的话语 → 无私奉献 → 母爱的力量无穷无尽母爱无价之珍宝七、设计说明本教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统一通过环境与细节分析突破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强化情感体验落实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统一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迁移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