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叔侄冤案始末
案件背景与案发过程
在2003年5月18日的夜晚,安徽歙县的货车司机张辉及其侄子张高平,驾驶着车牌号为皖J-11260的货车前往上海。途中,他们应同村村民的请求,顺带搭载了年仅17岁的少女王某前往杭州。这次善意的搭载却引发了一场人生的悲剧。
抵达杭州后,叔侄二人将王某安全送达目的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王某在次日(5月19日)凌晨被发现遇害,尸体被抛至杭州市西湖区某路段溪沟。由于案件现场及周边缺乏目击证人及直接物证,案情扑朔迷离。
司法程序与冤案形成
在此案中,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4年4月进行了一审判决,以罪判处张辉死刑、张高平无期徒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改判张辉死缓、张高平有期徒刑15年。判决的主要依据是被告的口供及同监犯袁某的证词,但缺乏客观的证据链支持。
这起冤案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刑讯逼供,叔侄二人在连续审讯中遭受断水断食、烟头烫、反吊等虐待,最终被迫认罪;其次是非法证据,侦查人员利用同监犯袁某威胁、暴力协助逼供,将其证言作为关键证据;最后是侦查疏漏,如未对王某指甲中的他人DNA进行比对,且未能排除其他嫌疑人的线索。
过程与司法纠错
在这起案件的纠错过程中,驻监检察官张飙于2005年发现了案件的疑点,并推动了案件的复查。经过DNA比对,于2011年确认王某指甲中残留物与另一起案件的罪犯勾海峰匹配。最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3年3月26日再审宣判张辉、张高平无罪,当庭释放。浙江省公安厅对此案公开致歉,并着手调查涉案人员。
案件后续影响
这起案件不仅对个人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思。张辉和张高平分别获得了110万元和221万元的国家赔偿。张高平因长期监禁与社会脱节,出狱后一度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这起案件被改编成电影《不一样的焰火》,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讨论。
在案件的背后,受害者王某的家属因长期未获赔偿,境况艰难。他们曾坚信张氏叔侄是凶手,但在真相大白后,仍难以接受这一反转。
关键人物与时间线
在这起案件中,有几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聂海芬作为案件的主导侦查者,其取证手段一直备受质疑;驻监检察官张飙是推动案件复查的关键人物;另案罪犯勾海峰,其DNA证据最终证实了真凶的身份。
回顾这起案件的时间线:从2003年的案发,到2004年的判决、2005年的申诉启动、2011年的DNA比对成功、再到2013年的再审宣判无罪。每一个时间点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而此案最终被改编成电影《不一样的焰火》,更是让公众对司法公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