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器人事业需加强基础研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机器人技术已在诸多领域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汽车工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如今,其在康复医疗、国防、太空及自然勘探等领域的应用也是日益广泛。从最初的替代人力,到服务人类,再到未来的“扩展人”概念,机器人的发展旨在不断拓宽并增强人类的能力边界。
现实与我们的设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大多数机器人目前仍在结构化环境中工作,其在线传感能力有待提高;它们虽然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但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仍需加强;特种机器人更多依赖于远程操作来完成特定任务。显然,当前机器人的发展水平还未能完全达到人类的预期水平。
面向未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让机器人在与人交互时实现刚度的动态变化以及如何理解并响应人的信号是一大关键。特别是多模态信号在动态环境下的处理和响应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群体智能研究也亟待深入。这不仅需要机器人个体具备自主性,还需要群体之间的协作能力。这背后涉及到的群体智能机理以及分布式操作系统对机器人资源的有效管理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重大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执行期长达8年,旨在从理论层面研究共融机器人的三大特点,为机器人的后续发展注入动力。共融机器人的核心理念在于将机器人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人类的合作伙伴,形成人机协同的系统。这一研究的核心在于深入机器人最原始的结构、感知和控制三个部分,以支撑未来机器人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无比广阔。随着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明天将更加智能、更加美好。在制造业升级、生命健康及国防安全等领域,机器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涌现也对机器人发展提出了挑战,这也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机器人事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持。只有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机器人技术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真正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