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在银幕的映照下,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在暴雨中撕碎的不仅仅是案卷,更是人们对正义认知的边界。这部以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叙事主线的现实主义大作,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法治社会中一个永恒的议题:当法律的冰冷条款遭遇人性的炙热温度,我们如何在制度与人心的天平上寻找正义的平衡点?
一、司法决策的人性纠葛
影片中,三条并行的正当防卫叙事线,如同三棱镜一般,折射出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多维困境。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的挥刀自卫、校园霸凌中少年的反击、以及检察官吕玲玲重启的旧案,每一个案例都在叩击着“防卫是否过当”的法理边界。韩明在听证会上的挣扎与坚持,解构了法律判断的绝对正确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司法决策中的人性褶皱。
当韩明在听证会上说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意识到,即使在极端情境下,法律人也面临着法理与情感的较量。当制度救济成为奢望,私力救济是否应该获得更多宽容?影片通过特写镜头,捕捉了农民工王永强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二、程序迷宫中的道德抉择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听证会场景,构成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司法剧场。在这个剧场中,西装革履的检察官、正襟危坐的听证委员、闪烁的镁光灯共同编织了一个严密的程序之网。而当事人破碎的陈述,则像是困兽的呜咽,被淹没在程序的海洋中。
吕玲玲在寻找关键视频证据的过程中,对抗的不仅是案件本身的迷雾,更是司法惯性对真相的消解。影片通过长镜头的运用,展现了郝秀萍纵身一跃的悲剧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程序正义对实体正义的碾压。这一悲剧瞬间,划破了程序至上的迷思,让我们反思当法律过于执着于证据链的完整性时,是否可能制造新的不公?
三、法治文明的破茧重生
影片结尾处,韩明的单人独白堪称中国法治题材电影史上的经典时刻。他化身为普罗米修斯,用人性的温度重新熔铸法律的刚性。影片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法律与人性的对话推向新的可能。在最高检出台正当防卫新规的背景下,《第二十条》完成了对法治文明的重新想象。
影片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影视文本本身,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转型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神经,让我们重新审视法治与人性的关系。观众走出影院时,带着重新校准的法感情怀,思考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影片启示我们,法律不应是悬在百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应成为照进人性深渊的永恒微光。它让我们意识到,法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现实主义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纠葛,引导我们思考并更好的法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