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上北京中考作文题
在2021年北京中考的语文作文题目中,袁隆平这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以及“杂交水稻之父”的身影出现在考题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这次作文题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具体内容和分析如下:
一、作文题目内容
1. 题目一
以袁隆平的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作为引导,要求考生补充完整“做一粒____的种子”这一标题,并以此展开论述。题目明确指出,考生需要结合袁隆平及其言论进行深入思考,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袁隆平的原话:“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个人的期望,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2. 题目二
另一选题围绕“读史使人明智”的主题展开,要求考生虚构一个跨越时间的电话故事,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进行创作。这个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
二、选题角度与写作指导
1. 核心立意
对于题目一,需要围绕“种子”的象征意义展开。考生可以从“责任”、“奋斗”、“梦想”、“初心”等角度切入,结合袁隆平毕生投身农业科研的经历,强调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之间的联系。例如,“做一粒有梦想的种子”,可以联系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体现科研理想与现实奋斗的结合;或者“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展现袁隆平田间耕耘的形象,突出他脚踏实地、服务人民的精神。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需要清晰地展现出“种子”从萌芽到茁壮生长的过程,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或历史案例(如航天事业、文化传承等)展开叙事或论述。强调真情实感,避免空泛议论,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细节)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社会反响与评价
由于这次中考的题目与袁隆平的逝世时间相近,引发了网友的感慨和热议。有人认为该题兼具思想性与开放性,既考察学生对时代人物的理解,也考验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对于考生来说,有的认为题目“有但不易把握”,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表达;也有的考生通过联系个人成长(如学习、兴趣爱好)完成写作,展现了“种子”的多元解读。
四、历史关联性
袁隆平的相关主题并非首次进入大型考试。例如,福建省曾以“禾下乘凉梦”为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科学精神与理想展开论述。北京中考此次的命题延续了这一思路,更加深入地挖掘时代人物(如袁隆平)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也引导青少年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样的命题思路值得肯定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