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妈接到诈骗电话
警惕北京老年群体的电信诈骗风波
近期,北京地区针对老年群体的电信诈骗案件屡见不鲜,诈骗分子手法翻新,给老年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结合近期的案例,让我们共同揭示常见的骗局并学习应对措施。
一、揭开常见诈骗类型
1. 冒充平台客服
诈骗分子谎称用户开通了某种“付费服务”或“百万保障”,需关闭或续费,否则将进行扣款。他们利用这种说辞诱导老年人进行转账操作。例如,孙大妈和杨大妈就接到了这样的电话,幸运的是,警方及时拦截,保住了他们的钱财。
2. 伪造官方机构身份
诈骗分子冒充银联、银行或公检法人员,声称“账户风险”或“涉嫌洗钱”,要求配合调查。李奶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她接到一个冒充银联的电话,被诱导下载远程控制软件。幸好警方及时介入,安装了反诈APP,避免了损失。
3. 制造紧急场景
诈骗分子利用“征信受影响”“账户冻结”等话术制造恐慌,诱导受害者进行屏幕共享或转账。他们利用老年人的焦虑心理,实施诈骗。
二、诈骗手法的共性
诈骗分子常常通过诱导安装恶意软件、远程操控资金、阻断外界联系等方式实施诈骗。他们以“安全检查”为名,引导下载各种远程控制工具,通过屏幕共享窃取密码、验证码或直接转账。
三、警方提示的防骗要点
1. 警惕陌生来电
对于涉及“账户扣费”“征信影响”等关键词的来电,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说辞,尤其是那些声称需要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
2. 拒绝屏幕共享
不要安装不明软件,更不要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以免个人信息泄露。屏幕共享功能可能会被诈骗分子利用,窃取你的个人信息和资金。
3. 安装反诈工具
下载“全民反诈APP”并开启预警功能,及时接收警方劝阻信息。这款APP可以帮助你识别诈骗电话和短信,提供实时的反诈预警。
4. 及时求助警方
接到96110来电务必接听,如果已经转账,立即报警。这个电话号码是反诈专线,他们会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劝阻。
四、成功防范案例
有些老年人凭借警惕性直接识破骗局,甚至“反套路”骗子。警方通过反诈预警系统及时上门劝阻,成功拦截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这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提高警惕,及时求助,是防范电信诈骗的关键。
北京老年群体需要提高对新型电信诈骗手法的认知,牢记“不轻信、不转账、不共享屏幕”的原则,遇事多与家人或警方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防范电信诈骗,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