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坠毁前人的痛苦
飞机坠毁前的瞬间,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是一场无法言喻的灾难。这一过程与事故的突发性、持续时间以及每个人的个体感知差异密切相关。结合多起空难幸存者的回忆和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生理上的痛苦。
在飞机急剧坠落的时刻,乘客会首先感受到强烈的颠簸和失重感。这种体验就像是从高处跳下或者乘坐过山车时的感觉,但强度要远超过任何人的正常承受范围。这种颠簸会导致头晕、耳鸣、内脏压迫等一系列不适。有幸存者回忆,在那一刻,感觉“心脏仿佛要跳出胸腔”,身体因为压力骤变而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痉挛等应激反应。
接着是在剧烈碰撞中的机体损伤。
在飞机迫降或者撞击地面的过程中,人体可能会遭受钝器撞击、骨折或内脏破裂等伤害。比如,在2023年韩国济州航空事故中,幸存者回忆飞机迫降时“头部多次撞击座椅”,部分乘客因为未系安全带被抛离座位。这种痛苦是难以想象的,每一秒都像是漫长的折磨。
然后是心理上的痛苦。
在突发意外后的初期,乘客会进入恐慌阶段。这个阶段大约会持续两到三分钟,表现为尖叫、哭泣和肢体失控。在加拿大航空AC087班机事故中,乘客在骤降初期“突然安静屏息”,随即陷入混乱状态。这种集体性的恐慌是人心最脆弱的时候。
随后,部分乘客会进入意识清醒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危险临近,思维可能会出现停滞或时间感知扭曲。例如,在2024年阿塞拜疆空难中,有乘客拍摄的视频显示“机舱灯光闪烁,众人表情呆滞”。这个阶段是理智与恐惧交织的时刻,人们可能会尝试寻找生存的可能性。
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人会进入心理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绝望性平静,接受即将发生的命运。比如在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中,乘客在坠毁前10分钟集体书写遗书,表现出“异常冷静的告别状态”。心理学研究指出,此时人类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回忆亲人画面或宗教信仰来缓解痛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空难事故中,人员所经历的痛苦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空难中人员可能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经历全程痛苦,而有些事故可能导致瞬间意识丧失,从而减少痛苦感知。
空难的幸存者还可能留下后遗症。极少数人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飞行产生终身的恐惧。生理上,可能会遗留慢性疼痛、平衡系统损伤等后遗症。这场灾难不仅给幸存者带来心理阴影,还可能在生理上留下永久的伤痕。
飞机坠毁前的瞬间,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是一场无法言喻的灾难。每一个阶段都是对人性最深刻的考验,也是对生命最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