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机器人做员工成趋势 传统企业如何应对?
机器舞动春风,春风拂面机器人产业繁荣崭露锋芒
当谈论到全球科技的革新浪潮时,不得不提及那些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的机器人。它们在人们的眼中,从科幻小说中遥不可及的未来产物逐渐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舞蹈秀惊艳四方,让国人对机器人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角。这场视觉盛宴只是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的冰山一角。传统行业中,机器人的身影早已无处不在。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量已达到惊人的160万台,而服务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也在短短几年内崭露头角。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这一市场的增长态势从2010年至2016年持续不衰,年均增长率高达惊人的40%。这一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回溯到机器人的起源。虽然世界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于遥远的1954年,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起步并不算早。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推动,近些年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是富士康在2011年宣布的“百万机器人计划”,更是让机器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无论是制造工厂、流水线还是大型系统,甚至是医疗、银行、餐饮等服务业,机器人的身影都愈发常见。这种趋势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三大驱动力呢?
降低成本压力是企业雇佣机器人的首要原因。商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而机器人参与工业生产已经成为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有效手段。随着人工成本的逐年上升,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愈发明显。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当接近。在这种背景下,雇佣机器人的成本效益逐渐凸显。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机器人既有着稳定、高效率的优势,又能执行超难度任务。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类难以完成的高难度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在医疗领域,医疗机器人逐渐参与到外科手术中,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手术。
市场爆发和选择增多也为机器人的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涌现出来,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工业机器人的兴起以及服务机器人的涌现,使得更多的企业有了引入机器人的机会。
面对来势汹汹的机器人风潮,传统企业是否应该跟风引入机器人呢?这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是否引入机器人。机器人参与生产虽然好处多多,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引入机器人。企业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要求以及自身生产线的融合程度。还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投资成本、维护成本以及技术难度等问题。因此企业在决策时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全面的考量。而对于那些已经引入机器人的企业来说如何充分利用机器人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则成为了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未来的生产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传统企业也需要不断适应这一变革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随着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升,计算机器人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相较于人工,计算机器人在长期看来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十年计算机器人总成本不到人工的1/3。引入机器人并非简单的成本决策。为了这一短期投入,企业需要预先投入三年的成本准备,未来的变化可能会削弱这一成本优势。在考虑机器人替代人工时,企业必须审慎决策。富士康、美的等企业之所以引入机器人,主要是看重其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潜力。
在生产流程中,机器人的引入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节点。例如,在电商物流环节,物流效率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电商平台的忠诚程度。亚马逊仓库中使用的Kiva机器人和无人机送快递等创新尝试,显著提高了物流效率,从而赢得了全球最高效仓库的称号。此类案例表明,机器人通过解决生产或服务的特定瓶颈环节,能够显著提升整体效率。
机器人的应用尚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其潜力巨大,但不能过于激进。银行等领域虽然机器人可以替代大部分业务操作,但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灵活调整方面仍有人工的优势。在机器人应用方面,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于激进的布局带来的隐藏危机。机器人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世界智能型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但市场上机器人品质参差不齐。在选择机器人时,不仅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其稳定性、维护、调试等整体服务链。富士康和美的等企业通过自主生产或全资收购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方式,解决了潜在的维护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推动,机器人替代人工已成为趋势。不仅工业领域,服务业和C端市场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中国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正在崛起。国外机器人依旧占据市场主力地位。未来,不仅是中国,全球许多都在推动机器人的普及,如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
总体来看,机器人在提升生产效率、解决特定问题环节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引入机器人时,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决策,避免盲目跟风,确保稳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成熟,未来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早在2011年,美国就已经着手投资,豪掷7000万美元用于下一代机器人的研发,并命名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今,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种担忧:机器人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机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担忧似乎有些多余。当我们回顾欧美国家在上一世纪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后,它们的经济依然得以依靠金融和服务业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机器人将人类从枯燥的生产车间中解放出来,那些人将在其他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核心劳动力。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只会让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更加美好。
除了工业领域的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服务业以及个人和家庭用的机器人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据预测,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的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00亿元人民币。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预测,2015年至2018年期间,个人/家庭用服务机器人的全球销量将达到惊人的2590万台,市场规模高达122亿美元,是2014年市场规模的5倍以上。随着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
随着机器人时代的来临,传统企业必须要做好接纳新事物的准备。就像柯达在1961年生产了世界第一部数码相机后,由于管理层对数码相机的研究持保留态度,未能及时应对数码相机的崛起,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危机。即使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立即引入机器人技术,企业也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及时跟踪机器人的最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机器人浪潮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