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向智能制造方向不断迈进。在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意识到,人工智能是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的行业,要想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最终让客户融入“智能制造”当中,人形机器人必不可少。
近日,在俄罗斯前景基金会项目框架下制造的人形机器人费多尔(FEDOR),成为全球首个能劈叉的机器人。作为俄罗斯首个国产人形机器人,费多尔将被用在高危工作地点替代人类。按计划,它将于2021年搭乘俄罗斯新太空飞船“联邦”号前往太空。
该基金会指出“机器人费多尔是世界上首个能横向劈叉的人形机器人,其他人形机器人行动自由度没有这么高。”救援机器人的结构灵活性使它能够克服各种阻碍,越过障碍物。,费多尔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拥有感官反馈通信系统。费多尔不仅可以在城市和山区自主移动并使用工具,还可以驾驶交通工具。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关于人形机器人话题讨论也热闹起来。在7月20日举办的为期两天的2017软银大会上,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在大会上结合该公司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黄晓庆表示,云端智能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云端智能机器人平台和部分架构已经投入了商用,“未来,最好的机器人是‘人型保姆机器人’,这样的梦想在2025年将会实现。”
的确,从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势头来看,人形机器人走入现实生活是值得期待的。但与此我们也认识到,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机器人大多停留在具备某种功能的层面,例如语音、老人小孩陪护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而具有高智能以及综合能力的机器人可以说是凤毛菱角。
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近日美国著名新媒体Quartz刊登的李开复(微博)专稿也提到了这一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李开复阐释了自己对现在大热的AI和机器人的看法。在李开复看来,所谓的情感机器人有些跑偏,机器人应该以实用为主,而未来人类的工作则主要集中在服务和创造型项目上。
李开复表示,所谓人形机器人马上就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说法根本是无稽之谈。当机器人真的从样貌、谈吐和各种特征上与人类趋近时,家庭用户对它们的期望值也会随之变得高不可攀。如果人形机器人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各大公司“让科幻小说照进现实”的努力就会变成空谈,更别提消费市场对价格的苛刻要求了。
人形机器人究竟能否照进现实?何时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问题确实引起了业界的深思,仅仅靠思考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解决人形机器人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从而加快其应用落地,真正让“科幻小说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