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迎来瓶颈期
工业机器人产业:产教融合助力突破人才瓶颈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机器人作为其中的一大重点领域正面临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众多行业都离不开工业机器人的身影,这也使得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换人”的热潮背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愈发凸显。据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高达64.2%的企业表示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智能化改造,其中14.5%的企业正在积极准备“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专访了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钱峰教授,深入探讨了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钱峰教授指出,工业机器人的专业人才需求并非笼统的缺乏,而是存在细分化的缺口。这些缺口包括工业机器人制造、应用、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具体来说,涉及到机器人系统仿真、集成设计、编程、调试、操作、销售等多个环节。其中,工业机器人制造人才的缺口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控制器、伺服驱动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上,这部分的技术人才匮乏,属于较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但与此应用人才的缺口也非常大。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而应用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左右。除此之外,系统集成人才的缺乏也已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针对工业机器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钱峰教授表示,在明确产业细分的基础上,学院会针对性地融入相关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机器人专业就定位于机器人的底层控制、驱动等方面。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机器人教学研究装备主要侧重于维护、组装、应用编程等方面,无法满足学院的底层控制需求。为此,学院正积极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设计、优化教学设备。学院还致力于解决和完善当前存在的课程体系问题。
在谈及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问题时,钱峰教授强调这是解决行业人才结构性矛盾和人才荒问题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产教融合”不仅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还能为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产教融合”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学生工读结合创造条件。“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也是多方共赢的选择。
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激增。而如何突破人才瓶颈,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业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还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关于一款名为“工业机器人AR实训系统”的新型教学设备备受瞩目。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款实训系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爆发力。对于这一新兴技术,我深感好奇并进行了深入了解。
钱峰提到,他们学校早在设立工业机器人专业之初,便采购了一套实体机器人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难以回避的挑战。实体机器人不仅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而且操作实机存在安全风险,无法实现多场景应用教学,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实操需求,人机交互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六大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工业机器人实践教学的瓶颈。
而“工业机器人AR实训系统”的出处就在于,它通过AR智能眼镜成像系统,以虚拟影像3D展示出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系统。更令人惊喜的是,其采用的示教器及编程平台与实体机器人示教平台一模一样。这意味着系统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机器人本体、机器人工作站以及机器人附属部件,给学习者带来更为直观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该系统的优势还在于其能够记录并监控每一个微小的实训操作,形成实训大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不断完善。这一特点使得系统使用便捷、价格低廉、生动形象且安全可靠,为解决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的六大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启发。
我们学校也曾经尝试过工业机器人仿真系统,并自制了一个模拟的仿真机械臂。在2016年的安徽省自制教学仪器大赛中,我们荣获了二等奖。我相信,如果将“工业机器人AR实训系统”与我们的自制仿真机械臂相结合,将会形成更加强大的组合,为工业机器人教育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