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 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重返工作岗位:中科新松的协作机器人忙碌生产场景
复工第二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博艺路199号的中科新松厂区,虽然外表看起来略显冷清,但其内部却是一片繁忙景象。走进其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一片抢交订单、储备库存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紧急复工下的核心机密
刚踏入车间,四个大字“禁止拍照”映入眼帘,记者默默收起手机。中科新松总裁杨跞笑着说,这里是生产机器人的核心区域,自然不能轻易展示。揭开藏绿色的巨幅帆布,记者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四五十台协作机器人热情地挥舞着手臂,工程师们正紧盯着电脑屏幕调整参数。
这里不仅有全国出货量最大的六轴、七轴机器人,还是中国唯一的七轴机器人生产基地。“我们的产品系列有独特标识,灰色的是六轴机器人,白色的是更高级的七轴机器人。”杨跞介绍道。
面对疫情,中科新松在春节过后紧急召开会议,要求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复工。面对急需的订单,特别是六轴协作机器人,中科新松采取了紧急措施,确保按期交货。
协作机器人的独特之处
中科新松的协作机器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研发路线,从核心零部件的选购到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都具有独特性。这些机器人在兼顾传统工业机器人功能的更注重安全性和智能化。在柔性生产场景中,它们特别实用,易于操作,特别适合完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任务。在3C、半导体等行业中,它们能够很好地适应产线变化,减少企业重新部署产线的成本和时间。
远程协助与信息化助力
尽管工程师到岗率不足五成,但借助企业部署的“私有云”,工程师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电脑、IPAD或手机操控公司里的电脑,查阅数据、设计图纸。一位工程师正通过“云平台”远程调阅设计图纸,犹如一位“隐身人”现场办公。信息化技术不仅让企业在疫情面前有了更强的“免疫力”,还助力企业完成订单并计划储备更多机器人。
机器的广泛应用前景
疫情让不少企业重新认识到自动化的重要性,“机器换人”将被更多企业接受。杨跞表示,如今不少制造业企业劳动力不能返岗,产线就难以运转。虽然不能完全依赖机器人,但它们可以弥补部分用工不足的问题,甚至在医疗、教育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科新松的另一“杀手锏”也值得一提。智能装备产线的工程师们正与“云平台”上的同事实时互动,测试单机性能。其中一条是即将发往意大利的高端装备生产线,这是国内首次向国际市场供应此类产品,全球仅有三家企业具备此能力。另一条是即将运往奥地利的自动化装配线,展示了中国高端装备的实力和出海之旅的开启。铸甲战疫:中科新松的坚守与担当
疫情如虎,面对这场全民战役,中科新松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面对“一罩难求”的困境,他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疫前线。
随着企业复工的脚步临近,上海相关部门紧急通知中科新松修复口罩机。虽然口罩机修复并非新松的主营业务,但他们深知此时的重要性。于是,中科新松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一支由1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修复团队。他们与时间赛跑,在车间内不开空调的情况下,连续奋战,成功修复了6台急需的口罩机设备。其中包括打片机和耳带焊接机,修复后的设备运行效率极高,打片机每分钟可生产100片口罩,耳带焊接机则能达到每分钟50片的生产速度,极大缓解了上海口罩机的紧缺状况。
除了修复口罩机,中科新松还投身于研发新的口罩机。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产能,才能更好地支持抗疫斗争。尽管他们面临时间紧迫和零部件短缺的困难,但他们依然坚持创新突破。设计团队在厂区安排区域,吃住不离厂区,仅用4天就完成了图纸设计和细节校对。中科新松还紧急协调东北企业复工生产零部件,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为了确保尽快投入使用,机器人厂房内已经辟出专区进行组装。一旦配件齐全,将立即启动组装工作。首批两条产线将全部用于上海企业的增能扩产,每条产线每天的理论产能高达14万只。他们的目标是为这场抗疫斗争铸甲助力,展现企业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