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小巨人企业攻克水下机器人国产空白

机器人技术 2025-01-14 19:03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水下探秘:博雅工道的智能仿生之旅

走进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展示中心,仿佛踏入了一个神奇的水下世界。这里的机器人形态各异,不仅有能在水下拍照的智能仿生机器鱼,还有能进行深水搜救的无人潜航器,甚至模拟海洋环境的智能仿生鲨鱼进行海洋测绘。

市场总监付钰涵带领我走进这个充满创新的空间,分享着博雅工道的发展历程。这家公司在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有26项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且在国内水下消防领域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回溯到创业初期,十几位创始人曾挤在一间毛坯房里进行研发,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付钰涵表示完全无法想象公司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2015年兴起,大疆无人机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对无人机领域的热情。博雅工道的创始人看到了水下无人机赛道的潜力,立志打造一款“水下大疆”。他们走出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决定将多年的水下机器人研究应用于产业化。

随着研发的深入,团队意识到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仅局限于摄影摄像。在付钰涵的眼中,这些机器人更像是“在水下搭载各种工具移动的车”,能够在水下消防救援、水下工程等场景中发挥巨大作用。过去,水下搜救打捞或工程巡检等项目主要依赖人工,而现在有了博雅工道研发的无人潜航器等水下工程平台,这一切都变得不同。这些设备为国产水下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回想创业初期,博雅工道的技术团队曾在简朴的环境中起步——在一个灯泡寥寥的民房里,四周是灰色水泥墙。他们搬进仪器和实验设备,搭建一个大水池,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激情和干劲未曾减退,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水下机器人领先企业。从付钰涵的口中,我们得知博雅工道技术团队所面临的挑战浩如烟海。从确保水下机器人持续供电的难题,到更为复杂的流体设计与材料运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们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经过不懈努力,博雅工道已经成功攻克了仿生、运动控制、通信及协同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激光扫描尺、推进器等核心部件,技术实力令人瞩目。

在技术的荒野中披荆斩棘,博雅工道于2019年在北京经开区落地,迎来了关键性的转型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初期,他们更侧重于技术研发,将最前沿的技术融入产品中,但功能却不够突出。在一次重要的项目竞标中,面对模拟水下救援的场景,其他厂商的产品纷纷出现了各种问题,而博雅工道的水下机器人却表现稳健,最终成功中标。这次经历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必须注重产品的稳定性和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

随着与用户交流的深入,博雅工道不断迭代其产品的功能。他们意识到,砍掉冗余功能,为每款机器人在技术上做减法,是发展的关键。他们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技术钻研,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应用场景,进军消费、科研、巡检、勘测等领域。2019年,他们成功实现盈利,成为行业内首个盈利的水下机器人自主研发企业。

博雅工道与经开区的缘分始于2018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他们凭借自主研发的仿生鲨鱼Robo-shark 2.0获得“最具创新产品奖”,引起广泛关注。而在近年来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他们的智能仿生鲨鱼更是成为焦点。这款鲨鱼形状的机器人能在水下600至1000米的深度工作,测绘地形及水质,操控距离达10公里,突破了水下通讯的难题。其独特的外形融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无害,展现了博雅工道在技术创新与环保之间的平衡能力。在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博雅工道不断壮大并专注于自身发展,现已积极申请区内的“首台套”政策。付钰涵表示,该公司已经成功获得了超过300项的自主专利,推出了包括水下机器人、水下无人艇以及海洋装备在内的20多款产品。这些高科技产品广泛应用于水下能源、消防救援和海洋测绘等领域,为环境保护、海洋工程和能源勘探等领域提供了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

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机器人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作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一环,经开区已经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付钰涵指出,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化,而博雅工道已经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在接下来20年内追赶国外在这一领域的60年发展步伐。

为了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博雅工道已经开始布局能源和巡检两大关键领域,并将水下机器人的应用推向工程级别,深耕海洋事业。目前,博雅工道已经与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以及中电科集团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公司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相信博雅工道必将在机器人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企业。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